close

《理所不當然:人生不盲從、未來不瞎過的行動思考哲學 》王盈勛●著

理所不當然.jpg

為甚麼成功人士都聽得到內心的聲音,但你卻從來沒聽到?

因為卓越傑出人士帶給一般芸芸眾生的,往往不是慷慨激昂的自我追尋,而是找不到熱情之所在的持續性焦慮。

 

為什麼年輕人進入職場後會適應不良,而被貼上草莓族標籤?

現代年輕人進入職場後,等於是從一個高度民主的成長環境,投身威權的「鐵幕」,某種程度來說,這是時代的精神分裂症!

 

為什麼上一代的夢想是當總經理,這一代的夢想是環島登百岳?

這意味著,台灣人自我認同的主要來源,已逐漸從生產面移轉到消費面,從工作面移轉到生活面。

 

為什麼企業總說缺工,求職者總說找不到工作?

事實上,我們造就了許多新世紀的未來人才,但是對於產業的未來發展,卻有著非常復古的期待!

 

 

現在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很多自認是「自由派」的人士,

也在鼓吹我們的孩子們要愛你所愛,去做你發自內心真正感興趣的事。

於是乎,強調「熱情」的重要性,某種程度來說,

甚至已成為在人生態度上具有「政治正確」地位的一件事了,

因此當我們說「你對這個工作沒有熱情」,聽來似乎輕描淡寫,

骨子裡其實是一項相當嚴厲的指控。

 

但是,過於強調追求傾聽內心「真正的」聲音、追逐人生「真正的」夢想,

竟也產生了一個沒人預料得到的結果:其實,

我們當中的多數人,其實根本傾聽不到所謂內心的聲音,

即使我們以為我們聽見了,我們經常也抵達不了那夢想的彼岸。

 

因此,卓越傑出人士帶給一般芸芸眾生的,

往往不是慷慨激昂的自我追尋,而是找不到熱情之所在的持續性焦慮。

心理學家馬斯洛就曾經說過: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非正常現象,而是一種罕見而且困難的心理成就。」


找不到事情的終極意義,不知何處傾注熱情,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常態。

那麼,我們所認識的那些能夠找到自己所愛,投注畢生心力,

而終究達成很高的成就的那些人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我看來,他們可能反倒是一群復古的、不合時宜的、拒絕比較的特異人種。

 


…如果我們陷在選擇的問題裡無法自拔,

會發現做任何事情都變得舉步維艱,這樣也行、那樣也有理,

政治正確之事想太多,最後反而變得虛無。

在我看來,要在對與對的事情之間排序、進而做出選擇,在多數情況下,終究是一件徒勞無功的事。

我們反而應該倒過來思考,這樣「選擇的兩難」,是不是一個真的問題。


換句話說,當我們自以為被迫做出一種選擇,同時陷入另一種選擇的困境時,

實際上我們並沒有那麼「自由」,我們也不用那麼執著於自由選擇的困惑。


應該跳出來思考,更有創意地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受困於選擇題的答案。

 

 

新竹科學園區員工人均產值九百多萬,是製造業平均值的二.五倍以上。

竹科龍頭企業台積電年營業額約在三千三百億台幣之譜,

員工約兩萬人,每人年產值一六五○萬元,又幾乎是竹科平均值的兩倍。

至於,台灣的直銷業二〇〇七年總體營業額為五五三.四億台幣,有四二三萬從業人員,

每人年產值僅一萬三千元。

這四百多萬人當中,當然有很高的比例是兼職的直銷從業人員,不能直接和台積電來做比較。

但是,你如果想靠直銷業致富,你得創造行業平均值兩百倍以上的營業額,

才有可能年入百萬;創造一千倍以上的營業額,才等同於你在台積電上班的致富機率。

 

 

P68

必須讓不同的觀點多方呈現,才能讓真理越辯越明,

這是為何我們必須追求言論多樣性最根本原因。

 

p119

自我實現的預言

台灣社會要脫困,一定要先擺脫自信上的衰尾主義,

我們只有先想像一個我們想要的社會,那樣的社會才有可能實現。

 

p122

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文化歸文化,從來就只是個沒有根據的幻想。

我們自己先很有自信地不以邊緣自居,台灣才有可能不被邊緣化,不管是經濟、政治或是文化。

 

 

 

 

 

 

arrow
arrow

    Luna 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