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7
目前分類:生活小感悟 (352)
- Nov 08 Fri 2024 02:07
巨引源,宇宙的無量引力,是什麼在拉動前進 l 老鳴TV
- Nov 03 Sun 2024 23:00
【心能聽見】楊定一《豐盛》: 感恩的功課
- Nov 01 Fri 2024 16:00
《正念之身》| 讀本郝書 EP 17
- Oct 14 Mon 2024 15:40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建造的福庫克輪
- Oct 14 Mon 2024 10:50
丁達爾效應
「當丁達爾效應發生時,光就有了形狀; 當你出現時,愛情就有了模樣。」
- Sep 07 Sat 2024 03:59
【念】
- Sep 07 Sat 2024 03:47
與其向伴侶道歉,不如這樣說
- Jul 14 Sun 2024 09:35
是佛,還是魔[She's Xiaowu 小烏]
- Jun 01 Sat 2024 13:33
四百龍銀
- May 23 Thu 2024 14:27
《太陽與生命之樹》
重要的是
每個當下都要體驗呼吸
記得深深深呼吸。
- May 19 Sun 2024 20:55
國外聲樂老師點評《月亮惹的禍》
10:40 細微
- May 05 Sun 2024 16:53
《精準提問》
問、聽、表達
「最後才是表達」
- May 05 Sun 2024 16:36
《長線思維》
- Apr 30 Tue 2024 22:30
你的微笑像擁抱
- Feb 17 Sat 2024 11:26
20240217「腦補」
桌上有一包餅乾寫著大大的"乖乖"
我看成乖離......
[格式塔現象]
20世紀初期,三位德國實驗心理學家開始對大腦如何接收外界刺激,並將其整理為有意義資訊的傳統說法產生質疑,因而發展出「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或譯「完形心理學」),主張「整體並非僅僅是各組件的總和」。這概念看似抽象,卻能用來解釋許多令人匪解的人類認知現象。
- Nov 08 Wed 2023 22:50
「無聲散步」
據《紐約時報》報導,「無聲散步」(Silent walk)是TikTok上最新健康趨勢,它指的是,散步過程裡沒有音樂、不聽Podcast,也不和人交談,只管向前走。
無聲散步一詞,是由TikTok博主梅奧(Mady Maio)炒紅,在她最初的病毒式影片下架前,已累積近50萬次的觀看。此活動結合了冥想和運動,旨在改善心理健康。
起源是梅奧的營養師建議她每天散步30分鐘,作為高強度有氧運動,保持健康、緩解壓力的方案,而「無聲」則是她男朋友的主意。
「沒有AirPods,沒有Podcast,沒有音樂。只有我和我自己,」她說,開始無聲散步的兩分鐘後,會從混亂進入心流(Flow state)狀態(一種完全專注與投入在活動本身的心智狀態)。而30分鐘後,自己便獲得一直夢寐以求的回報——一顆思緒清晰的腦袋。
不同於先前在TikTok上爆紅的辣妹散步(Hot girl walk),無聲散步沒規定你該走多遠,也不要求你懷抱感恩的心或思考目標。它只要求你:專心走路!別再多工。
無聲散步聽起來有點蠢,批評者認為:「不就是走路?」、「Z世代以為自己發明了散步。」但這其實反映了社會變遷。38歲的洛杉磯內容創作者洛里(Arielle Lorre)說,在15或20年前,這根本不可能成為話題,無聲散步的流行是因為許多人已成為了電子設備的俘虜。
在加州執業的精神科醫師吉爾吉斯(Raafat W. Girgis)對《Fox News》表示,他認為無聲散步是一種獨特的冥想,能在短短10分鐘內帶來很多好處,最主要的目標是學習如何過濾掉世界和生活的噪音。
步行冥想(Walking meditation)在正念練習中不是新鮮事,它幫助人們專注當下,可以減輕壓力和負面情緒,增加想像和創造力,促進心理健康。例如一篇2020年發表在《環境心理學期刊》的研究發現,在城市公園散步30分鐘可以減少人們沉浸在負面思維中的時間。
- Nov 08 Wed 2023 22:21
不戴錶的原因
黃仁勳在節目中透露,他沒想過公司能夠如此成功,
「大家都很驚訝,但我其實沒有長期計劃,我的計畫就是在這裡,做一份超級棒的工作,做出貢獻,享受當下,這也是我不戴錶的原因。」
- Nov 03 Fri 2023 13:47
《善行:透視善意背後的深層人性,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人》
至善 至惡 智人
- Nov 02 Thu 2023 21:16
《無肉市集》
美感來自於有意識(有意思)的欣賞
- Oct 24 Tue 2023 19:50
《接受》
關於二十一世紀階級流動,這是更接近真實、真相的一本書。
「這是一本會引起共鳴的回憶錄—翻開後就會停不下來,忍不住為艾米‧尼特費爾德聲援,她慘澹的童年生活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過去所聽從或不聽從的觀念,對於求援講求可行做法這樣的矛盾,也會有不一樣的省思。就某些層面而言,把《接受》當成是一個聰明的青少女因為媽媽是囤積狂,不但心理狀態不穩定且有操控欲,以致於害她被送到精神病院及寄養家庭度過青春期這樣的故事,那就太平淡、搔不到癢處了。
艾米面對了許多困境,包括飲食失調、自殘、藥物上癮和無家可歸等問題,難怪不會有大人相信她有辦法從創傷中振作起來,更別提去讀常春藤盟校。但她都做到了,而且她為了受教育、為了夢想長期奮戰的故事令人五體投地,讀來生動刺激。這是我今年讀過最棒的回憶錄之一。」—亞馬遜編輯艾爾‧伍德沃斯(Al Wood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