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外向大不同

我說蘿拉這個人「很內向」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意思?

剛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的首要之務就是找出學者到底如何定義「內向」和「外向」。

我知道在一九二一年間,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出版了一本引起軒然大波的書《心理類型學》,認為內向和外向是人類個性的基石,從此炒熱這兩個名詞。

榮格說,內向者面對圍繞在他們身旁的事件時,傾向於去思考這些事件的意義,而外向者則直接投入這些事件裡面。

內向者趁著獨處時充電,外向者則是在社交活動不足時才需要充電。

今日大部分的大學和《財星雜誌》百大企業都採用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讓學生或員工瞭解自己的性格,而這個分類法就是以榮格的思想為基礎發展出來的。

如果你曾經做過這個測驗,那麼你可能已經知道內向和外向的概念了。

 

MBTI是一種人格分類的方式,由美國學者凱瑟琳.布里格斯(Katherine Cook Briggs)於廿世紀初期開始研究,經其女伊莎貝爾.邁爾斯(Isabel Briggs Myers)承續後不斷觀察統計而成。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此法已成為全球各地採用的性格測試及分類法,在教育界、職場、領袖訓練及個人發展等領域均有廣泛的應用。

 

但是當代的研究人員又有什麼看法呢?我很快就發現,無論是針對外向還是內向,世界上並沒有一體適用的定義。

外向或內向並非是一種單一的分類,像是「捲髮」或「十六歲」這種大家沒有意見的分類。舉例來說,心理學上有「五大性格特質」之說,認為人的性格可以歸類成五種主要類型,信奉這種說法的人在描述內向者的時候不會形容他們「有豐富的內在生活」,而會說他們「言談沒自信而且欠缺社交能力」。

世界上有多少位人格心理學家,就會有多少種針對內向和外向而下的定義。人格心理學家花費大量時間爭論到底誰的定義比較精確,有些心理學家認為榮格的想法已經過時了,有些則認為榮格是惟一下對定義的人。

然而,今日的心理學家們多少還是有點共識。舉例來說,大家都同意內、外向這兩種類型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需要多少外界刺激。

內向者覺得少量刺激比較好,譬如說跟好友把酒言歡、玩填字遊戲,或是看書。

外向者喜歡熱鬧,譬如說認識新朋友、從險峻的山坡上滑雪往下衝,或是用超高音量聽音樂。

任教於密西根大學的人格心理學家大衛.溫特博士解釋,典型的內向者度假時不喜歡搭郵輪和大夥一起鬧烘烘的開趴,反而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在海灘上閱讀,原因是內向者認為「其他人太吵了」,這些很吵的人會在內向者心中激起恐懼,讓他們想逃離,使他們感到威脅。對內向者來說,一百個人構成的群體實在是太吵了,比一百本書還要吵,比一百粒細沙還要吵。

心理學家也同意,內向者和外向者工作的方式不同。外向者動作很快,會快速下決定 (雖然這些決定有時過於草率),也比較會一心多用,比較願意冒險;他們喜歡追逐快感,追逐金錢和地位。

內向者動作比較慢,比較小心,他們喜歡專心做一件事情,有過人的專注力,通常不太在乎財富和名聲。

我們的個性也決定我們的社交模式。

外向者能讓你的晚餐派對增色不少,在你說笑話的時候大笑。他們通常個性武斷,喜歡主導,並且需要別人陪伴。

外向者思考速度很快,表達得也快,愛講話,比較不喜歡聆聽,很少會有詞窮的時候,有時候話講出口的速度太快,結果講出的話和自己的意思相反。他們不畏懼衝突,但害怕孤獨。

 

相反的,內向者雖然也可能擁有高明的社交技巧,可能喜歡跑趴或參加商務會議,但是過了一會兒之後就希望自己能穿著睡衣宅在家裡。

他們喜歡把自己的社交精力投注在好友、同事和家人身上。他們聽得多講得少,並且比較容易從寫作而不是對話中表達自己的意見。他們不喜歡衝突。他們很討厭閒談瞎扯,但是喜歡有意義的討論。

 

然而,「內向」並不是代表隱士或厭棄人群的人。有些內向者可能是隱士,可能厭棄人群,但是大部分內向的人都很友善。

英文裡最具有人性關懷的一個詞句是「一定要(和別人)連接」,這句話出自顯然很內向的英國作家福斯特(E. M. Foster)之手。他在《此情可問天》這部小說裡探討的問題是如何才能達到「人性關愛的最高點」。

 

內向者也未必是害羞的人。害羞的定義是害怕羞辱,害怕社會一般人對自己不認同。然而內向只是喜歡「刺激程度不要太強」的環境而已。害羞必定很痛苦,內向則不會,而大家會把害羞和內向這兩個觀念搞混淆,原因是這兩者有時候會重疊(只是心理學家對重疊的程度尚無共識)。

你可能是害羞的外向者,像芭芭拉‧史翠珊,她的個性非常鮮明,但是怯場到不行。你也可能是不害羞的內向者,像比爾‧蓋茲,他不愛管人閒事,但是不受別人閒言閒語的影響。當然,你也可能兩者都是。詩人T.S.艾略特相當注重隱私,他在《荒原》一詩中寫下自己可以「在一掊塵土裡讓你看到恐懼」。很多害羞的人變得內向,可能是想保護自己,因為與人交際讓他們很痛苦;但是很多內向者變得害羞,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從別人的反應中獲悉自己「喜歡沈思」這件事情不太對勁,另一部分也是因為他們的心理狀態讓他們不願參與刺激太多的環境。這一點之後還會詳述。

雖然內向和害羞有所不同,但兩者其實有一些很重要的共通點。一個害羞的外向者安靜坐在商務會議裡,此時他的心理狀態可能與會議上另一位冷靜的內向者完全不同——害羞的外向者害怕發言,冷靜的內向者只是覺得這種會議環境的刺激太多了。可是在外界看來,這兩個人的行為完全一樣。瞭解這一點之後,那麼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都可以體會到,因為我們整個社會都爭著要當第一名,這樣反而讓人看不見那些美好、聰明與睿智的事物。雖然各自的原因不同,可是害羞的人和內向的人都可能決定要做幕後的工作,例如發明、研究、照顧重病患者或是安靜且成功地擔任領導者。他們不是最受矚目的角色,但是扮演這些角色的人仍是好榜樣。

這麼說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是精細繁複的個體,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內向者和外向者的種類很多。

內向和外向這兩種性格,加上其他種類的人格特質及個人生命歷史,這些因素交互作用之後會產生出差異相當大的人。如果你是個很有藝術天分的美國男性,但是你父親一直希望你能跟你那些粗魯的哥哥一樣加入美式足球隊,那麼你的內向類型會與一個父母看守燈塔的芬蘭女生意人很不一樣。(芬蘭是個出了名的內向的國度。在芬蘭有個笑話:你怎麼知道芬蘭人喜歡你?看他是盯著你的鞋子還是盯著自己的鞋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na 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