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求真:臺大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苑舉正●著

求真.jpg


哲學思考是回答所有分辨真假問題的根本。

 


我經常在上課時問我的學生:「你可不可以接受 99% 的愛情,容忍那 1% 的偷情?」答案永遠是否定的。

無論男女同學都認為,100% 的愛情很重要!


有一次,我追問一個表情遲疑的學生問:「為什麼?」

他說:「我就是要真實的愛情!」

我接著問:什麼是真實?眼前的真實,過去或許是假的;未來可能變成假的;

現在你也不見得有充足的理由確定,「這就是真實的」。

他狀似無奈地說:「我還是要真實!」

  

這段實際發生在我課堂中的對話,卻指出西洋哲學最關鍵的問題:

何為真實?

我們要依靠什麼知識辨別真假?

為什麼,連什麼是真實都還沒搞清楚,我們卻肯定真實一定存在?

為什麼,說真話的人受到我們在道德上的讚美?

為什麼我們認為,真實就是美麗的具體呈現,而矯揉造作的虛偽只會令人厭惡?

這一連串的為什麼,牽涉西洋哲學中與真善美相關的問題,需要我們費心思考。

我發現,哲學的功用,就是回答這些問題。

你我不一定有答案,或許這些問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

但是在哲學家幾千年的努力下,這些問題不再困擾我們,

反而成為思考的工具,深化我們的生命。

 


人天生是哲學動物,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哲學家。


哲學思考不但需要深邃地思考、清晰地表達具有說服力的論證,還需要發揮不斷追求進步的精神。

這種精神的體現,來自個人的勇氣,有時還真需要一點「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情懷。

這種情懷,是做為哲學家的必要條件,不能沒有。

 

因此,即使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哲學家,但並非人人都是一樣的哲學家。


融合批判理性於思考中的人,才是真正的哲學家,不同於其他相信單憑思考即可達到真理的人。


拒絕表達自我思想的人,不但失去與人溝通的機會,也失去透過溝通糾正自己思想錯誤的可能性。


缺乏批判思考的人,會在欣賞「有道理」之餘,相信那就是「真理」;

哲學家受吸引之餘,卻思索如何突破自滿,避免思想僵化,讓真理自我彰顯。


對於一般人而言,言談中沒有根據的虛假內容,在談笑風生中是可以容忍的;

而哲學思考中,只有通得過內心抗拒虛假的本能,才是值得保存在腦海中的內容。

 

鄉愿、擔心得罪人是一般人的想法,不是哲學家的選擇。

哲學人需要膽識,盡一切力量追求真理,不怕與人不同。

 


p35

在「獲得真理的感覺」與「用語言表達真理」之間,有一種落差。

一端是我們的感覺,而另一端是我們所表達的內容。

我們在不知「實在」究竟為何的情況下,完全無法確定我們所使用的語言,跟我們的感覺之間,是不是真有對應關係。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對話的過程中,經由思考不斷推展的語言,

往往因為不能夠兼顧原先不曾料到的情境,產生了應用上的限制。

在我們的感覺中,這些限制,反映了不真的感覺,也使得我們相信,

先前的認知,如果不是錯誤的,就極有可能是不足的。

這種透過語言,不斷肯定與否定真理的方式,稱為辯證的思維。


辯證的思維,貫穿了西方哲學的歷史,其中主要包含了兩個部分,

第一是大膽的假設,第二是對話的回拒。


這兩個部份合在一起,構成了一種批判的理性。

在理性的基礎上,西方哲學強調大膽的假設,讓所有能夠察覺的經驗內容,

都成為「假設」的自然結構中的一部分。

同時,在批判的基礎上,西方哲學延續著蘇格拉底的對話精神,

不斷地指出,語言有其限制,無法為我們提供真理。

這兩點的結合,使得後來強調「證偽論」的卡爾.波普爾認為:

西方哲學足以成為科學的源頭,正是因為哲學為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引,

也就是批判理性主義(critical rationalism)。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na A 的頭像
    Luna A

    茶葉蛋與白煮蛋

    Luna 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