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從我心中生起》 羅伯.蘭薩/鮑伯.博曼 ●著

 

宇宙從我心中生起.jpg

 

「滴滴答答的時鐘找不到時間的存在。

時間是生命的語言,

所以得透過人類經驗才能對時間有最強烈的感受。」


約翰.惠勒所說,宇宙存在的先決條件是:「觀察者」必須存在。

 

宇宙專為生命量身打造,

是生命創造宇宙,而非宇宙創造生命!

既然宇宙可以擁有任何特性,為什麼卻「碰巧」擁有適合生命的特性?

如果宇宙的誕生真的只是隨機的粒子碰撞,隨機的自然過程怎麼可能創造出知覺(意識)?

「生命宇宙論」恰恰解答了這個謎題:是生命與意識形塑了宇宙!

量子理論告訴我們,沒有一顆「次原子粒子」是固定不動的,它們與觀察者息息相關,

少了有意識的觀察者,它們充其量只是一個尚未確定的機率。

 


蘭薩博士認為:「宇宙的答案就在生物學,就是這樣簡單。」

他在周四出版的《美國學者》春季刊內,詳細闡釋了有關理論。

蘭薩說,只有當科學家們以「生命中心論」的方法,

徹底重新思考他們對時空的觀念,方能建立一套統一的理論。

這篇文章基本上是從生物學和哲學角度回應霍金的《時間簡史》。

其中,蘭薩對我們如何詮釋宇宙大爆炸、時空的存在及其他一些理論提出了質疑,

他的見解可能會讓一些科學家感覺不快。

 


……

 


蘭薩認為時間並不是我們習慣上所理解的線性現象,

對於時間的認知,在更大程度上,只是我們用作理解周遭世界的一種工具。

這種理解對於一般人而言並沒有什麼不妥,但是它卻妨礙了我們對物理學作更深入的探究。

在有線新聞的訪談中,蘭薩對這門自喻為終身事業的理論,做了更詳細的解釋。

 


有線主持人:我想很多物理學家會對你的文章感到不快,您認為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蘭薩: 人們對這一切不會感到高興的,因為這套新理論會使他們(某些科學家)一生的工作失去意義,

我也肯定自己會受到猛烈抨擊。

我們現有的科學理論結構和框架並不正確,我們需要一套內在一致的理論。

若不對時空進行生物學角度的思考,我們是無法達到這個目標的。

這需要重構科學,以使生物學高於物理學。


有線主持人:這是不是意味着您認為大型的物理學和天文學項目不該獲得資助?

蘭薩:當然,他們必須獲得資助。

我並不是說所有事情都應當改變。

我的意思是,如果把宇宙看成是一個完整的拼圖遊戲,那麼我們現在缺少了其中一塊,

這就是生物學,就是這麼簡單。

我們必須把生物學所勾畫的時空,

與我們在物理學所理解的觀點互相整合。

有線主持人: 您似乎並不同意世界是創造出來的觀點?

蘭薩:當前的世界觀存有嚴重的問題。

我們對目前的信仰感到自豪,但我們(科學家們)卻又說,

我們對宇宙大爆炸是怎麼發生的一無所知。

 


科學家們認為觀察者會對他們的理論構成干擾,並一直加以排拒。

但真實實驗顯示,物質本身的特性是由觀察者所決定的。

如果你注視一個粒子,這個粒子可以穿過一個孔,(波函數塌縮)

但如果你不注視它,它實際上可以同時穿過多於一個孔。

科學無法對這些現象進行解釋。

 

 

【意識決定宇宙 科學家直言敏感話題】

 

……


雖然許多科學家都在談論在未來科學發展中意識的重要性,

但是他們不都是像蘭薩這樣用意識的概念來分析事物。

許多科學家討厭對意識方面的探討,至少採取謹小慎微的態度來對待,

擔心像蘭薩那樣被貼上「偽科學」的標籤。

 


但是,有接受並支持蘭薩觀點的人,

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理查德‧亨利(Richard Henry)曾談到:

「蘭薩博士論述的並不是新的東西。

那麼,為甚麼蘭薩博士把它都說出來了?

這是因為我們的物理學家不想說,

或者只是私下裡輕描淡寫的小聲嘀咕兩下—如果說出口,就覺得臉紅。

這種情況是真的;這在政治上是正確的......我們的物理學家真不該這樣!」

 

 

----------------------------------------

 

身為一個生物學家,卻大膽提出意識宇宙論,

確實膽子夠大,也非常叛逆。

蘭薩博士發表了許多文章,講出了物理學家不好意思說出來的理論,

他被《時代》雜誌評為2014年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百大人物,

但抨擊的聲音仍然不少,

我想那也絕對是正確的--

因為“意識”相信什麼,宇宙就回應什麼。

所以,他們當然是對的。


蘭薩博士在著作中寫下了他的家庭故事,

因為裡面有一些自身生活的影子,感同深受,也因此得到了力量。

我喜歡他帶有餘韻的結尾,他心底很濃厚廣闊的那一部份,他沒有企圖用文字全部倒出來,

而是留給讀者自由感受的空間,他只是負責點起燈,照亮罕無人煙的路…。

 

-----------------------------------------------------------------------------------------------

 

 

2016/6/17 補充

近來發生一些事,讓我想寫下關於“意識”的深入探討--

我觀察到大多數的人都只有在“表意識”的思維上來理解“意識”,

這樣的理解,其實是有問題的。

因為真正對人生產生重大影響的意識之流,是發生在潛意識層面的。

 

不過既然名為“潛意識”,就意謂著不容易覺察、也難以撼動。(因為它被你藏起來了,如果沒有找出來,你就動不了它。)

潛意識層面的問題,從胚胎時期,還沒有記憶時就開始養成了,

以我自己本身的例子來說…

(父母養育子女非常辛勞,但我們還是要有科學的求證精神,勇於去切割、解剖童年記憶,也是為了全人類心理學的進化。)


從小母親就會直言不諱的教育我:「重男輕女是理所當然的事!」「人的心本來就是偏的!」

有百份之九十的機會她買下大哥想要的所有電玩、漫畫,

但卻默默的把我想買的百科全書,在結帳前,從購物籃中拿起,就只是為了省點錢。

 

當我哭鬧著求她買書給我時,(吵著說要買書的小孩…現在應該是奇形種)

我成了她口中無理取鬧的小孩。(小時候住在陋巷裡,流言蜚語盛況空前。)(長大後,有一段很長的時光,我羞於承認自己愛看書。)

 

每每外出用餐時,大哥可以選擇任何他想要的餐點,

當我試著勇敢說出:「想要○○」,得到的回應卻是:「○○很貴!」

 

一次烙印恐懼的經驗是;

有一天夜晚,母親拖行著在地上哭泣年幼的我,

打開了大門,門外的寒風吹過,

她吼著:「妳給我出去!我不要妳了!妳自己出去生活!

我當時望著漆黑的門外,心中充滿了不安,不知道我一個人該怎麼活下去…?


這是日積月累的生活事件放映;

她常常說:「都是因為生了你們,所以我才會○○○」

母親覺得生下小孩,把她的人生都毀了,

而我若想得到她的愛,就得幫她多省點錢。


童年經驗在腦海中深深種下了:「覺得自己是多餘的,沒有價值的,迫於無奈才養育的小孩。」

還有,「婚姻悲劇。」、「人倫悲歌。」等等意念種子,

如今我已經長大了,想要活出自己的路,開創自己的價值,

但無論我有沒有意識到,這條深刻在潛意識裡的刀疤,還是會時不時絆著我一輩子的。

 

 


不過,幸運的是;

科學已經發現,想要改變舊的潛在意識,是有機會的。

要經過大約3000次以上新的思維養成。(這是平均值,每個人仍會有個體上的差異)

(扣掉休假的日子,十年磨一劍,差不多,剛剛好而已)


也就是說,難度是有的,需要時間,數量、和質量。
 

 

 

 

 

 

 

 

 

arrow
arrow

    Luna 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