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015閱讀 (70)
- Sep 08 Thu 2022 18:49
在肯亞,跑步是脫貧的最主流
- Aug 27 Sat 2022 13:37
《戀人的心:一個心理學家眼中的愛》
真愛能否超越嫉妒
- Jun 22 Wed 2022 15:29
背離親緣(上冊)
P334
「我們離攜手合作共創成果的階段還很遠。
我們現在所知的還不夠多,也還沒有任何發現足以讓其他研究者跟進。
我們需要的是嶄新洞見,而非只是修正已知。
我如果有你這四億美元,我會找一百個聰明的年輕科學家,每人發四百萬。
如果選對人,當中會有人做出點成果來。」
- Jun 11 Sat 2022 23:27
《無知的淚》
《無知的淚》《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背離親緣》《我的孩子是兇手》《教養的迷思》
《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
這幾本書適合放在一起討論
- May 14 Sat 2022 18:01
《悖論:破解科學史上最複雜的9大謎團》
自古以來,許多具有商業頭腦的人不斷嘗試發明永動機,一種能夠持續運轉並對外作功的機器。
簡單來說,即便只是讓它維持運轉,它產生的能量比消耗掉的還多。
但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得先澄清一下,當我們宣稱某件事在科學上不可能實現時,一定得非常小心。
畢竟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計本質已經告訴我們,在一杯熱水中自發形成冰塊並非全然不可能。
不過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你可能得等超過整個宇宙年齡的時間才會觀察到這個現象發生,因此我們可以排除它的可能性。
當我們說某件事不可能發生時,通常意指「根據我們現階段對自然界運作方式的了解,以及公認的現行物理理論,它不可能發生」。
- May 13 Fri 2022 16:53
Biomimicry (仿生學)
- Jan 05 Wed 2022 16:30
《西蒙波娃》
- Sep 10 Fri 2021 14:40
人生是修煉靈魂的道場
稻盛和夫在後面的採訪中說:
「我深深地體會到,原來這就是那種被幸福包圍的感覺。這枚硬幣所蘊含的偉大的愛讓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他感覺出家以及隨後的修行,是一種嚴肅的、新鮮的體驗,也讓他發現了過去未見過的新的世界,從托缽化緣等修行中,更能深刻地體會到佛陀的慈悲,而真正了不起的人不一定是某些有名譽、有財產、所謂功成名遂的人,更可能是隱於市井的人,或是街頭巷尾心地善良的老婦人,或是正在都市的一角朝著目標奮進的年輕人,他們雖然默默無聞,卻更為高尚,富於同情心,能夠無私地關愛他人。
稻盛和夫認為,宇宙的意志是帶著一種期望讓我們降生於世,人應該如何生存順應這種期望呢,雖然這個問題超越了人類智慧,他認為除了「提升心性」外,再無答案。
- Jul 16 Fri 2021 22:15
《背離親緣》
有關「能力」與「失能」的重大議題
- Jun 23 Wed 2021 02:13
女博士臥底貧民區
- Jan 24 Sun 2021 19:48
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強烈的人,在大瘟疫時期展現的反脆弱力量。
- Jan 21 Thu 2021 15:42
被討厭的勇氣
珍惜知音 足矣
- Dec 28 Mon 2020 16:46
《賈伯斯傳》
童年創傷的雙面刃
- Mar 16 Fri 2018 21:56
不丟的話,原味就走掉了
金惟純:不丟的話,原味就走掉了
這應該是我天性的一部分——我從來就很敢丟東西,不知不覺也變成我的人生哲學。從小,我只要到擺滿東西的地方,例如百貨公司,開始時還覺得新奇,沒多久就開始煩躁、待不下去,因為那裡太擁擠了。
我對‘物’的感覺是很淡薄的,也幾乎沒有任何收藏品。對我來說,保存東西最好的形式是記憶。當你看完一本書或一部電影、經歷一次感動,這些就進入記憶,成為人生中最寶貴的收藏。
物品只是形體,隨時可以丟掉,也應該隨時丟掉。
不只具體的器物該丟,人、事、經驗、人際關係、榮耀、成就……都是可以揚棄的‘形’,丟開,才能輕鬆。
但我所謂的‘丟’,是丟掉框架、丟掉負擔、丟掉包袱、丟掉定型化的角色、丟掉所有的自我限制,而不是丟掉對人的真心。十年不見,一見如故,那是真正的友誼。
無論有形的事物或無形的感受,‘得到’時的快樂,都比不過‘放掉’的。
一朵花,你聞它時,它的芬芳透過鼻息通透你全身,讓心平和寧靜,在那幾秒鐘裡,你享受到單純而完整的美好。
- Feb 24 Sat 2018 17:52
大數據
- Feb 16 Fri 2018 14:27
鄧惠文:母親的界線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6793-%E9%84%A7%E6%83%A0%E6%96%87%EF%BC%9A%E6%AF%8D%E8%A6%AA%E7%9A%84%E7%95%8C%E7%B7%9A/
鄧惠文:母親的界線
作者:引用自《時光Vol.18》,鄧惠文 (Web only)
2015-04-14 (已於2017-10更新)
生之初,妳進駐我變得很不一樣的身體。約莫第六個月,我們之間第一次有一條線被推擠了。
吸足養分的妳,擴張著需要的空間,已經不能安份於腹腔,開始向上壓迫我的肋骨。
- Dec 13 Tue 2016 11:21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 那樣工作?》
- Nov 20 Sun 2016 23:49
《重逢,在世界盡頭-從倫敦到非洲的人獅情緣》
安東尼.柏克(Anthony Bourke) 約翰.藍道(John Rendall) /著
(謝謝你讓我知道你愛我。)
一場重逢,一段真情的回顧
一九七一年,我們寫下了這本《重逢,在世界盡頭》,書中說的是住在倫敦的獅子最後回到非洲的故事。
在四十年後的今天,網路上的影像將獅子克里斯汀帶到全球一批新觀眾的面前,許多人都被牠不平凡的故事深深吸引,並且感到著迷與好奇。
那時的我們只是兩個來自澳洲的旅人,第一次到倫敦,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從哈洛氏百貨公司買下了一頭小獅子。
- Jun 20 Mon 2016 22:39
鈴木一朗 童年
1973年10月22日,家住愛知縣豐山町的鈴木家產下一個重達四干二百八十公克的重量級寶寶,
這是主人鈴木宜之的第二個兒子,雖然是次子但鈴木宜之卻決定將其取名為「鈴木一朗」。
依照日本人的習慣,「一」或是「太」等字代表的是長子的意思,但鈴木一朗卻有個哥哥名做 「鈴木一泰」,
生為鈴木家次子的他,卻不依日人的習慣取為 「次朗」或「二朗」,反而叫「鈴木一朗」呢?
- Apr 28 Thu 2016 15:04
TED演講--丹尼.吉伯特【我們為什麼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