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士瑩/作家、法國哲學踐行學院教練

「不能出國」成了2020年關鍵詞,也將延續到2021。

近年來因為出入國境的手續簡便,機票因為廉航加入競爭變得價格低廉,住宿因為Airbnb這樣的民宿入門網站興起,讓「說走就走的旅行」透露出一種近乎輕浮、廉價的快樂。

但是2020年初開始,廣大的世界卻因為小小的新冠病毒,而陷入了恐慌,每個國家關閉門戶,航班跟乘客也只剩下平時的零頭個位數,旅行意謂著冒著染上不治之症的危險,意謂著漫長的隔離檢疫,意謂著受到社會異樣眼光的注視。這聽起來好像很不尋常,卻一直是旅行的本來面目。

就像韓國小說家金英夏,在他的《漫遊者》這本關於旅行的散文集中提醒我們的,英語裡旅行這個字「travel」最早的意思,來自於十四世紀的古法語「travail」,本意就是「做苦工」,而這個法文字又可以追溯到拉丁俗語的「tripaliare」,意思是「吃苦、受折磨」。任何一個旅行者都知道,任何一趟美好的旅行,過程中都充滿了勞動、艱難和痛苦。

放棄未來注重當下

正像熱情「passion」這個字的拉丁文字根所說的,熱情的本意就是「受苦」,意謂著我們願意為其持續受苦的事,才是真正懷抱熱情的事。如果因為辛苦就不旅行的人,其實就不是旅人。這或許說明了為什麼法國最重要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加布里埃爾.馬塞爾(Gabriel Marcel),把人類定義為「Homo Viator(旅人)」,因為人類雖然跟類人猿基因有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相同,人類卻有一種永不停止移動的本能。是類人猿所沒有的。

 

我喜歡旅行,意 謂著我願意為旅行受苦。在2020年的疫情期間,雖然被迫取消了五十趟以上的旅程,但我仍然保留必要的工作差旅,這當然意謂著目睹世界末日般的空曠景象,飛行途中極大的不舒適,頻繁而昂貴的病毒檢測報告,以及動輒兩三周的隔離規定,但是我很清楚,這是我願意為旅行付出的代價,為熱情承受的酷刑。

再次,旅行又成了一件大事。

「…從整體來看,我更接近伊比鳩魯或是斯多葛主義學派的立場。」對於旅行充滿熱情的金英夏這麼說,「…過去的已經過去, 未來尚未到來,所以無人知曉。既然如此,那就享受現在吧。什麼是現在呢?現在就是我正在旅行。事實上,放棄未來、注重當下的想法,是我在所有旅行中選擇的態度。」

永遠生活在當下、在路上受苦的「旅人」,或許才是我們真正的名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na 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