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8772 

 

時報出版 
 
  • 池谷裕二
 

為什麼我們這樣思考,那樣選擇?

髮型左分還是右分,比較能給人好印象?

為什麼我們會迷信?

日本腦研究學家告訴你,如何洞悉他人心思、避開直覺陷阱,克服集體盲目,提升心理智商,讓工作、人際與生活無往不利。

頭髮分線決定你的人緣

請看下面的插圖。兩人的髮型一個是右分,一個是左分。
一般來說,哪種分法給人比較好的印象?

選項一、右分(右圖)給人比較好的印象


選項二、左分(左圖)給人比較好的印象

Answer

1右分給人比較好的印象

一般來說,右撇子的人比較會注意到左側的視野*1,這是因為右腦比較擅長處理影像。

比方說,下圖是左右顛倒的兩張臉,右邊的臉看起來是不是比較像在微笑呢?

是因為右圖的左半邊是笑臉。同理,前一頁的插圖,如果左右顛倒,其實是同一張圖,但我們的左視野,對左半邊有特徵的右分,會比較有印象。

再舉些例子。魚類料理裝盤時,魚頭在左邊,比較能刺激食欲;書或海報的插圖畫在左邊,讀者也會比較有印象。超級市場主推的商品,也是陳列在左側貨架,會賣得比較好。

大腦的這種習性,也能給予我們在髮型、衣著、打扮或化妝上的提示。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在他人左視野的部分,也就是自己的「右側」。沒錯,值得費心打點的是我們的右半邊。

不過,看著鏡子化妝時,可得留意不要只花心思在「左半邊」。因為鏡中的影像是相反的。

心理學效應
偽忽視(Pseudoneglect)
注意力容易聚焦於視野左半邊的傾向。

*1. Orr CA, Nicholls MER. The nature and contribution of space-and object-based attentional biases to free-viewing perceptual asymmetries. Exp Brain Res 162:384-393, 2005.

為什麼我們會迷信?

有個以鴿子為對象的實驗。實驗中設計一個裝置,只要蜂鳴聲響起,按下開關,飼料就會出現。將鴿子放入裝置內,鴿子就能學會在正確時間按下開關,得到飼料。

 

實驗中也另外設計一個飼料會突然出現的裝置,但飼料出現的時機,與蜂鳴聲或開關都無關。那麼,鴿子會有什麼反應?

選項一、一直等待飼料出現
選項二、跳起奇妙的舞蹈

 

Answer

2跳起奇妙的舞蹈

飼料突然出現,會讓鴿子搞不懂因果關係,而當不明白原因時,動物的大腦就會想尋找出「規則」。所以,鴿子會誤以為自己的某個姿勢,與飼料出現有關,開始重複那個姿勢。

在此實驗中,有的鴿子會一直繞圈,有的會搖頭,各有一套固定動作,也就是變成在進行「儀式」*1。

動物的大腦習慣從經驗中找出規則,就算經驗次數很少也一樣,這稱為「小數法則」。偶然出現的狀況只要重複兩、三次,我們就會覺得「下次一定還是如此」,很難不想將它規則化*2。這也是迷信之所以產生的理由。

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開運、討吉利的方式吧,像是幸運色或幸運內衣等。但大部分情況下,那不過是根據少數成功經驗就定型化的「儀式」罷了。

慣例很難改變,這稱為「抗拒消弱」,而且若受到確認偏誤(參考狀況題56)的增強,就會發展成強烈的信念。

像是帶來惡運的事物、厄年等這些社會上的一般認知,多數也是從這個原理而來。

心理學效應

小數法則(Law of Small Numbers)
人們會將小樣本中某事件的機率分佈看成是整體分佈的狀況。

抗拒消弱(Resistance to Extinction)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

*1 Skinner BF. ‘Superstition’ in the pigeon. J Exp Psychol 38:168-172, 1947.
*2 Walton D. Rethinking the fallacy of hasty generalization. Argumentation 13:161-182, 1999.

這個算命的超級神準!

去算命時,算命師說:「你外表看起來雖然剛強,但個性內向謹慎,有時候會想太多。」

聽到這番話,多數人會有什麼想法?

選項一、說得真準!
選項二、這算命師根本不了解我。

Answer

1說得真準!

多數人的個性,應該都符合這算命師的敘述吧。

但是,聽到別人以這種泛泛之論形容我們,我們卻不會意識到「這種敘述,套在任何人身上都適用」,而是覺得說得太準了*1。

這種相信「只有自己吻合」、「這話根本是在說我」的心態,稱為巴納姆應,廣泛應用在星座占卜及血液占卜中。尤其當評論者是該領域的權威,或是敘述內容正向時,這種效應更明顯*2。

這個效應在提供諮詢時很好用,尤其是不太清楚對方個性時,用正好相反的兩種性格來形容對方,特別有效。

你看起來雖然開朗,但內心其實很糾結耶。

你雖然有務實的一面,但意外地也很浪漫。

如此一來,對方一定會覺得「我來請教他真是太好了,他好了解我」,而信任你。

心理學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
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或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但仍然認為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1 Forer BR. The fallacy of personal validation: A classroom demonstration of gullibility. J Abn Soc Psychol 44:118-123, 1949.
*2 Dickson DH, Kelly IW. The ‘Barnum effect’ in personality assessm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Psychol Rep 57:367-382, 1985.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天天都好用的實效心理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na 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