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迷思,是認為「錢」能解決一切問題──回應「破解比特幣的謊言與迷思」一文
作為在持續對區塊鏈與加密貨幣敢興趣的吃瓜群眾之一,能夠發表並閱讀不同的見解、彼此交流想法,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例如,前陣子敝人發表一篇〈直接宣布加密貨幣成為法定貨幣,這些國家是頭殼壞去還是深謀遠慮?〉的文章,就被某些加密貨幣支持者「撰文批判」之,聲稱筆者的文章代表對比特幣的「種種謊言與迷思」,並列出「七大反駁」討論。而該文刊出後,不意外地受到台灣部分「幣圈人士」的轉載和讚譽,甚至還有部分網路留言者以「專業」自居,批評筆者是「外行批評內行」、「廢文」等等。
我始終認為,理性的相互討論、提出不一樣的觀點,讓種種有爭議性的事物「越辯越明」,是件挺有意義的事情;但不理性的批評,或動輒以「權威、專業」自居(尤其是新興且具爭議性的領域),其實大可不必。
當然,現今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同溫層」──溫層內有習慣的說話方式,對於共同的「信仰」亦會想方設法尋求佐證,好與理念相同者相互支持(吹捧)、或用來攻擊異己,這並非新鮮事,只是若連所謂「專家」都陷入這樣的非理性討論、甚至彼此人身攻擊,則社會上要尋求共識,只會越來越困難而已。
因此,以下我嘗試用盡可能溫和與完整的論述,回應這篇指稱筆者所述是「對 Bitcoin 的謊言與迷思」的文章七大論點:
立場聲明:我從不是加密貨幣(包括比特幣)支持者,但認同其部分價值
首先,重申一下我在前文〈直接宣布加密貨幣成為法定貨幣,這些國家是頭殼壞去還是深謀遠慮?〉中的立場:坦白說,該文的確是十分偏向「頭殼壞去」的立場,畢竟我雖然認同所謂去中心化的技術與架構,有機會創造一些「新奇」的商業模式,但以各國的監管體系、主流市場需求(大眾認知),以及現階段的應用範疇來看,加密貨幣目前都不是一個適合作為法定貨幣的工具。
但我也認為,比特幣(BTC)基於其為區塊鏈上發行的第一個加密貨幣,它所具備的里程碑意義不言可喻。同時隨著技術的進展,不同商業模式(與各種「新幣」)的推陳出新,作為鼻祖的 BTC,自然也順勢樹立了「看似」在全球被普遍接受的地位。
只是仍必須強調:就算比特幣是「各類加密貨幣中」最具全球流通性、也相對較為穩定的「幣王」,仍不代表它足以在現行國際金融體系中取代美元等強勢貨幣──甚至可以說,還有非常非常大的距離。同時現行市面上流通約 1.03 兆美元的比特幣(CoinMarketCap,2021)究竟都用在什麼場景?除了鏈上可循的交易紀錄外,在實體經濟中,也很值得去好好調查一番。
以下針對前面提到,評論我文章為「迷思」的七大論點,逐一提出更詳細的反饋,同時也歡迎讀者朋友們留言加入討論:
一、比特幣不同於其他加密貨幣,它的價值儲存功能被世人與華爾街認可?
再次強調:我同意比特幣「不同於其他加密貨幣」,無論從普及性或技術端來看,都有別於後來出現的各類加密貨幣。然而,「價值儲存」這個論點就非常值得商榷了──我不否認比特幣在這方面的功能,如同「職棒明星卡」,「限量球鞋」(真的球鞋,不是STEPN)或其他次級市場中有形或無形的東西──只要有接盤的買家,就會出現對價,而在大多數以金錢最為衡量價值基礎的市場上,儲存價值一說沒有問題。
但重點在於每個次級市場的大小,與用戶數量和交易頻率:這也呼應了經濟學中的供需法則,有人願意買,也有人得願意賣。所以,「被世人所認可」的說法,那得看「世人」的定義是從寬還是從嚴?
根據 2022 年的數據,在全球 77.5 億總人口中,目前大約有 8,000-9,000 萬人持有比特幣,錢包數量約為 1 億 8 千萬個。儘管年化增長率確實滿高,但對比傳統金融體系,無論是流通量還是用戶數量,個人淺見離這顯然「世人普遍都接受」還是有相當大距離的。
而所謂「華爾街也認可」,坦白講我不認為「華爾街」是看好比特幣的實質應用(這點從很多華爾街巨頭的態度可以窺知一二),而是資本逐利的本質,但凡能以槓桿賺快錢的事情,捨華爾街其誰?不過,如果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進入加密貨幣的市場,流動性隨之增加,或許有助於幣價的穩定,或加速監管部門制定合理的規範。
二、比特幣具有所謂的底層價值,包含它的限量發行機制和「抗審查」屬性?
老實說,我的原文中並未指出比特幣「毫無價值」,如同前面供需法則的論點,但凡能夠產生交易雙方的標的(並且要在自由市場),價格與所謂「價值」就會在協商與共識中產生。
然而比特幣的「價值」為何?「迷思」一文指出,比特幣有 2100 萬枚的發行上限,任何人都無法改變;以及沒有任何一個權力機構,可以片面掌控這項科技⋯⋯但這真的是值得高度吹捧的「強大價值」嗎?
首先談談前者:所謂供給量的最高限制,我並不認為這點有何「強大」之處。不錯,他是一個理論上可以抗通膨的機制,也是某些比特幣信仰者,經常拿來挑戰「政府總是亂印鈔票,經濟危機是 QE 的錯」的論證。然而,過量的貨幣發行僅是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在不同的情境下,物價上漲不見得完全來自於貨幣(廣義的 M1 和 M2)的流通量,也可能來自於國際供應鏈、航運、一國的財政政與產業策,以及其他國際與區域因素等等。
舉例而言,2008 年金融海嘯時,台灣的馬政府以特別預算發行振興消費券,將 858 億台幣注入市場,遞延後引起的通貨膨脹率在 2009 與 2010 分別是 -0.4% 與 1.12%,大抵都維持在 2000 年後的平均值以內;而新冠疫情期間,美國兩次重大紓困案:川普的 2.3 兆美元(2020 年 12 月)與拜登的 1.9 兆美元(2021 年 5 月),對比美國通膨率的月變化:2021 年中後飆破 5%,俄羅斯對烏克蘭宣戰後(2022年 2 月),更飆破 7% ──故我認為通膨的議題,確實有遠比貨幣流通量更複雜的因素需要考慮。
接著,所謂「設限貨幣的流通 / 發行量」,對於經濟與民生而言,真的百利無害嗎?恐怕也不盡然:從宏觀經濟的角度,政府與央行需要透過財政與貨幣政策,在不同的景氣週期,進行干預與調整,QE 是眾多手段之一,綜觀貨幣發行的歷史,縱然有濫發導致的經濟崩盤事件(威瑪共和的德國馬克,辛巴威幣等);也有因必要的介入成功保障社會穩定的諸多案例:例如在戰爭、疫情與景氣前景不明時期,國際上也有太多例子顯示適度的量化寬鬆,能夠刺激消費,避免通貨緊縮、景氣衰退的出現。
至於「中心化的法幣」、「美元霸權」是否缺乏制衡?我認為這確實是民主體系下需要不斷思考與改革的過程,但絕非單單以一個「有發行量上限的虛擬貨幣」,就可以解決如今在經濟與金融世界中,諸多的動態複雜性(Dynamic Complexity)。
最後,在「抗審查」的立場上,我承認如今的世界很不完美,但一個讓政府「關不掉」(或「不好管」)的比特幣體系,讓大眾「多一種支付方式的選擇」,如何用來說明其底層的價值?坦白說我不是很明白──上面兩個引號內的東西,你說他們是優點也好,是功能型的特色或屬性也罷,但若要談價值,就要有廣泛的接受度,才有可能成為具規模性的國際流通貨幣。
馬克思說過,「價值」來源於抽象的人類勞動總和,它先是造就了使用價值,爾後透過可以在商品市場上交換,又具備了交易價值。試問:若比特幣的「使用價值」與「交易價值」,是建立在政府「關不掉」和「多一種選擇」上,那它要如何取代既有且更為廣泛流通的美元現金和黃金等具有同樣特色的工具?
三、區塊鏈科是不容質疑的創新技術?
的確,在原本的文章中,我主張加密貨幣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並不是什麼特別突破的創新,就像所謂的「專利」不一定就蘊含深層次的技術含量,還得看他是發明專利還是商業模式創新專利。
當然,我之前把「建立在網際網路與電腦運算之上」的東西,通通打為不夠創新,確實用詞不太妥當。但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究竟是不是一項「顛覆世界的新科技」?我覺得還得歷經一段時間,看看它到底會如何發展──倘若絕大多數的應用仍侷限於投機炒幣,或那些如雞肋般的「賦能」上,那麼坦白說,就只是如同先前諸多泡沫一樣,「為區塊鏈而區塊鏈」而已。
至於,比特幣首次實現了讓網路「傳遞價值」一說,我並不認為它是區塊鏈技術的「獨特之處」,甚至這個「價值」到底是什麼、到底存不存在,恐怕也是非常見仁見智的問題。
拿比特幣來說,我們就談談它「去中心化跨境美金等價轉換」的這個主要「價值」吧:其實 SWIFT 或西聯匯款所使用的底層技術,也是把「有價值的資訊」、「可兌現的符碼」,由一個帳戶傳遞到另一個帳戶,邏輯本質與加密貨幣由 A 錢包轉到 B 錢包一樣;只不過,比特幣走的是「看起來」更厲害(?)的「去中心化區塊鏈」技術(但事實上 90% 以上的交易還是中心化架構,如各大加密貨幣交易所)──所以說,到底這個價值有多「獨特與不可取代」呢?
「分散式帳本」,「POW共識協議」,「私鑰及加密技術」⋯⋯把這些名詞放在文章裡好像很「專業」,但要帶給人類社會進步與繁榮,我認為,光是賣弄技術詞彙是不夠的,得端出能落地(或已落地)的項目與實績,從個別的案例與情境中來討論影響力,或許更扎實也更能聚焦一些。
四、比特幣到底是用在非法用途較多,還是用於其他方面?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討論,畢竟站在區塊鏈核心價值:去中心化與抗審查的立場來看,比特幣既然讓政府「關不掉」,自然也有很大程度,讓政府「管不了」(相比於法幣或其他受監管的金融產品)。那到底是哪一類的交易,大量的以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來操作呢?
這恐怕不容易查核,不錯,隨著全球防洗錢制度的演進,以及所謂「所有交易都會記錄於區塊鏈公開帳本上」,比特幣或許並非「都」被用於非法用途(其實我原文裡也沒用這種100%的概括論述,只是提出非法交易很大比例會使用加密貨幣而已);但不可否認,加密貨幣(包含比特幣)確實是洗錢的手段之一。
根據 BBC 的報導,2021 年與犯罪相關的加密貨幣洗錢行為,總額來到 86 億美元,相比前年上升了 30%,當然,這比全球洗錢規模約 8,000 億比較(UNODC) 小了許多,但單就加密貨幣的交易量、對照其中存在洗錢風險的比例,並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數字。
坦白說,就算比特幣「不是」最佳的洗錢媒介,也是因為它價格起伏太大,根本不是什麼「防洗錢與不可竄改的區塊鏈技術」之故。要如何鑽漏洞,在特定的某些管轄地(e.g. 塞普勒斯,波多黎各),實名制根本是笑話。
雖說眾所周知,現金是更為行之有年的洗錢手段,但當需要移轉大筆的額度,又要避開傳統的監管,加密貨幣仍然具有優勢。伊朗不也為了避開美國制裁,成功使用加密貨幣進行進出口貿易嗎?洗錢不光只是電影中黑道漂白犯罪所得而已啊,有錢人避稅,公司或國家轉移資產,使用加密貨幣,在現有的金融監管體制下,仍有太多「優」於傳統銀行體系之處。
至於美國特工破獲並追回 Bitfinex 被盜的 36 億美元比特幣,這自然是好事(但沒破獲的金額又有多少?)──我認同區塊鏈技術的記錄功能,絕對有助於追蹤每一筆金流的流向,但別忘了,上面的例子是「交易所」被盜,爾後衍伸的洗錢行為。如果一開始就是用合法實名制的人頭錢包呢?犯罪所得的現金,透過場外交易與遊走灰色地帶的「金融公司」,兌成 BTC/USDT,流向不同的去處,恐怕就有點麻煩了(註)。
五及六、薩爾瓦多的比特幣實驗成功或失敗,比特幣真的可以促進普惠金融?
我依然認為是失敗的。但我也同意觀察時間尚短,現有的資料還不足以論定絕對的成功或失敗。
只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報告指出:「比特幣在日常交易的使用率很低,以擁有銀行帳戶,受過教育,年輕人,和男性群體居多⋯⋯」,這不恰好推翻了「比特幣提供了更好的普惠金融與解決貧窮」的說法?
什麼是「普惠金融」?是想辦法讓超過八成沒有銀行帳戶的居民,也能用上金融服務;而貧窮問題的本質,以缺乏教育、鰥寡孤獨、高齡,女性與少數群體為多──這怎麼跟加密貨幣使用者「受過教育,年輕人,和男性」恰恰相反?
根據我自己參與聯合國開發署(UNDP)專案的經驗,在輔導最不發達國家(LDC)改革的路上,我們會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四個方面實現現代化:例如工業化,政府效能提升,社會複雜分工,教育的普及,更好的經營管理技術,當然,也「包含」金融制度的建立,同時透過改變理論(Theory of change)去衡量每個階段的成果。
所以說,金融的普惠只是解決根本問題的「眾多手段之一」,真正的目的在改善貧窮與增加生產力(振興經濟)。試問,比特幣到底在這裡扮演了什麼「關鍵的角色」?依實務經驗,我還比較相信設計良好的微型貸款(Micro-finance)與完善的社會安全網絡,更能直接的幫助的底層民眾。
要說穩定幣(stable coin)或央行數位貨幣(CBDC)有助於普惠金融,我願意相信,假以時日,或許有機會造福廣大未能在傳統金融世界裡得到服務的群眾。但比特幣⋯⋯在某些學者的眼中,那更像一股「金融民粹主義」。我雖不至於這麼極端的有此想法,相反,我認為比特幣(或廣義的加密貨幣),已經初步具備了在價值尺度,流通與儲存手段,支付方式與世界的接受度方面,與法幣或信用貨幣相當的實力。
但再次強調,透過使用比特幣就能「緩解貧窮」與「造福百萬人的生活」,無疑是異想天開。這不是一句「普惠金融」就可以帶過的。從薩爾瓦多的例子來看,我看到的資料顯示:截至 2022 年 3 月,很大比例的用戶,已經解除(ditched) Chivo錢包,而之前有超過 40% 的首次下載發生於 2021 年 9 月,其中又有超過六成的用戶,在領取等值 30 美元的「激勵金」之後,就刪除了 Chivo 錢包;至於在海外移工把錢匯回家鄉的使用上,根據薩爾瓦多央行的統計,也只有約 1.6% 是透過比特幣進行交易,其餘的,絕大多數還是使用美金或其他法幣。
這樣算「成功」嗎?見仁見智囉。
註冊加密貨幣錢包,使用比特幣作為金融工具,在門檻上確實比傳統金融低上一些,但在法治不彰與監管體制不健全的國家,到底實名制與反洗錢落實程度有多少,也值得深思。
總之,讓貧困地區的人民使用比特幣,妄稱能改善他們的生活與促進經濟發展,我認為現階段十分不合時宜(未來我暫且不加定論,但顯然也要看是否有足夠的配套措施)。
七、比特幣,至少在現階段,難以作為日常生活的主流支付工具
感謝在這段中至少還有被認同的地方,說明敝人貨幣銀行學沒有白念。既然這邊要來談談「貨幣與支付/匯兌/交易」的本質,我們都同意安全性與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內在因素。然而,即便薩爾瓦多與中非共和國,採取的是「兩個以上的法定貨幣雙軌制」,這就真的能讓實際使用更具彈性(再說,我們到底需不需要這種彈性)?且能「避免比特幣價格波動的問題」?我不認為,分析如下:
貨幣是一個國家的主權象徵,也是極為重要的財政 / 金融工具,我完全贊同應想辦法降低對美元霸權的依賴,落後國家在發展上,理應致力於政府效能與連結,社會與經濟改革,以及建立更穩定且被普遍信任的主權貨幣機制。比特幣的去中心化,抗通膨與「無法可管」的理想很好,但現實上,要讓一個地區邁入已開發國家之列,我不認為「比特幣法幣化」是一個很好的做法,即便它可以是選擇之一。
小結:真正的迷思,是用「錢」可以改變一切
在這篇〈【專欄】採用比特幣為法幣,不是頭殼壞去!破解Bitcoin的謊言迷思的文章中〉的最後,提到「薩爾瓦多、中非作為早期參與者,未來將獲得不成比例的優勢跟好處,或許有機會撕下過去的歷史黑頁,躍升為 Web 3.0 世代的新加坡、以色列」⋯⋯。
認真回應至此,但看到最後這句話我實在忍不住笑了:薩爾瓦多與中非,要單靠比特幣蛻變為新加坡或以色列?我當然知道該文作者只是用比較戲劇化的方式在打比喻(欸?這就不算走心情抒發日記的撰文形式嗎?),也百分之百贊同發展中國家要邁向已開發國家,金融與經濟改革是現代化很重要的步驟。
但姑且先不論到底 web3.0 是什麼,作為長年關注永續發展(SDGs)議題的我發現,當談到國家發展,乃至中等收入陷阱乃至國際援助等議題時,人們時常陷入的真正迷思,就是認為用「錢」(或與錢相關的手段)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其實絕對不然。再者,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也指出每個國家的發展軌跡都是獨特的:你很難把美國模式放到阿根廷,中國模式也不會全然適用於印度──而薩爾瓦多與中非,就是薩爾瓦多與中非,他們永遠不會,也不需要變成新加坡或以色列。
更不用說,比特幣在兩國的發展軌跡上,是否真的如此關鍵?我拭目以待。
最後的最後,我被「提醒」文章太過「心情抒發日記」⋯⋯對我來說,寫作本來就是一種整理自身思緒與表達的過程,至於是否受人喜愛,那並非重點。文章所揭露的資訊,如有客觀標準的,理應舉出參考文獻與實證,來輔助說明,若舉資訊有誤,就立即更正;但若是涉及主觀的價值判斷(例如比特幣的「價值」),或對新興事物在社會政治經濟層面的潛在應用判斷,本就是百家之言,各言爾志,無所謂絕對的對與錯。
相信時間與市場終究會慢慢證明,哪一派的想法,最後被主流所採用,又或是真正創造了改變世界的影響力。
在民主的地方,不同意見相互交流總是好事:我相信在每個人的專業(或感興趣的)領域,終究會有些盲區,是自己並沒有注意到的,能夠藉由別人的觀點,來提醒自己找出不同的角度,是社會整體進步,或科技逐漸服務於人性的過程中,很值得的一件事。因此撰寫本篇長文回應,也歡迎大家多多指教討論。
註:筆者正好 7 月份在柬埔寨考察項目,順道拜訪了金邊 Naga 賭場周邊的「金融公司」們,他們也很直白的講,在這裡電信詐騙的所得,無論是銀行轉帳還是現金,他們都收,每 10,000 美元收 150 的手續費,直接換成 USDT,打到指定錢包。反之亦可,你持有 U 想換美金,每日上限 500 萬,現鈔或打到銀行帳戶(這邊還會幫你做投資/貿易項下的假合約,另收手續費與律師費),一條龍服務。
執行編輯:林欣蘋
核稿編輯:張翔一
留言列表